霾
在氣象上是指懸浮於(yu) 空氣中之塵埃或鹽類等非吸水性固體(ti) 微粒,由於(yu) 其質點極為(wei) 細微,致肉眼無法辨識。霾在大氣中多呈乳白色,唯對遠地明亮的背景,成黃色或橘紅色;反之,對較陰暗的背景,顯示為(wei) 淡藍色,這是由於(yu) 霾質點所產(chan) 生的光學效應所致,也就是說是光線被霾質點散射的緣故。霾是氣象觀測作業(ye) 中的一種大氣現象,稱為(wei) 塵象 ,會(hui) 造成視障,直接影響水平能見度。目前世界氣象組織並未對霾的濃度加以分類。
霾和霧的區別
區別在於(yu) 發生霾時相對濕度不大,而霧中的相對濕度是飽和的(如有大量凝結核存在時,相對濕度不一定達到100%就可能出現飽和)。一般相對濕度小於(yu) 80%時的大氣混濁視野模糊導致的能見度惡化是霾造成的,相對濕度大於(yu) 90%時的大氣混濁視野模糊導致的能見度惡化是霧造成的,相對濕度介於(yu) 80-90%之間時的大氣混濁視野模糊導致的能見度惡化是霾和霧的混合物共同造成的,但其主要成分是霾。霾的厚度比較厚,可達1-3公裏左右。霾與(yu) 霧、雲(yun) 不一樣,與(yu) 晴空區之間沒有明顯的邊界,霾粒子的分布比較均勻,而且灰霾粒子的尺度比較小,從(cong) 0.001微米到10微米,平均直徑大約在1-2微米左右,肉眼看不到空中飄浮的顆粒物。由於(yu) 灰塵、硫酸、硝酸等粒子組成的霾,其散射波長較長的光比較多,因而霾看起來呈黃色或橙灰色。
而霧是由大量懸浮在近地麵空氣中的微小水滴或冰晶組成的氣溶膠係統,是近地麵層空氣中水汽凝結(或凝華)的產(chan) 物。霧的存在會(hui) 降低空氣透明度,使能見度惡化,如果目標物的水平能見度降低到1000米以內(nei) ,就將懸浮在近地麵空氣中的水汽凝結(或凝華)物的天氣現象稱為(wei) 霧(Fog);而將目標物的水平能見度在1000-10000米的這種現象稱為(wei) 輕霧或靄(Mist)。形成霧時大氣濕度應該是飽和的(如有大量凝結核存在時,相對濕度不一定達到100%就可能出現飽和)。就其物理本質而言,霧與(yu) 雲(yun) 都是空氣中水汽凝結(或凝華)的產(chan) 物,所以霧升高離開地麵就成為(wei) 雲(yun) ,而雲(yun) 降低到地麵或雲(yun) 移動到高山時就稱其為(wei) 霧。一般霧的厚度比較小,常見的輻射霧的厚度大約從(cong) 幾十米到一至兩(liang) 百米左右。霧和雲(yun) 一樣,與(yu) 晴空區之間有明顯的邊界,霧滴濃度分布不均勻,而且霧滴的尺度比較大,從(cong) 幾微米到100微米,平均直徑大約在10-20微米左右,肉眼可以看到空中飄浮的霧滴。由於(yu) 液態水或冰晶組成的霧散射的光與(yu) 波長關(guan) 係不大,因而霧看起來呈乳白色或青白色。